20year

Our community h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history in Dallas. What began as five or six families coming together to study the Bible and pray together, quickly became a community that regularly gathered at nearby churches for Masses and meetings. As the numbers grew,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Diocese of Dallas help establish a permanent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n 1990. In 1992, we put our money together and purchased a small office building in Richardson, Texas. By the end of 1993, we had renovated it to become our sanctuary and activity hall. With the guidance of priests seconded from Taiw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Holy Spirit, our small community grew stronger in numbers and in faith.

親職與心靈成長的互惠

 

張宏秀博士/布衣整理

 

你為什麼要生養小孩?養兒防老嗎?如果是這答案,鐵有一缸子人會敲敲你腦袋,要你別做夢了。你要生養孩子是因為愛孩子嗎?但你有養育子女所需的智慧嗎? 因為「愛」若不建基在「智慧」裡,保證最後你會覺得孩子真是個「討債鬼」。你在劬勞加無功的挫折感下被榨乾耗盡,更遑論樂趣及回收了。一個成功及幸福的父母腦袋裡必須先裝進一些建設性的觀念,那是你的「第一桶金」,然後用那桶金去做有效經營,創造出親職上的成功及滿足。首先,你要了解,教養子女不要走單打獨鬥的路線,「土法煉鋼」背後的本質可能是一意孤行的「塑造」孩子。相信我,不是很多父母擁有「塑造」孩子的知識,所以父母要多角攝取資源。專家的話語、親職書籍、尋求諮詢輔導,其它家長的建議、經驗、錯誤都是你的智囊團。

其次,腦袋裡要有這條「金科玉律」:我們和和孩子只是一場相遇,到最後都是彼此生命的過客。當孩子上大學後,你對這條「金科玉律」會有更深的體會。實質上,我們和孩子相遇是為了參與造物主的召叫,造物主要我們藉著養育子女而經歷自己的二度成長。二度成長是很難的工作,尤其是當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想:「我怎麼會生出這麼個大怪胎?」事實上,那個「和你非常不像的孩子」是奉派來「拓展」(Stretch)你的生命潛能,把你牽引到一個你可能原本非常不熟悉、不以為然,或從不曾探索的生命向度和領域裡去,好把你的格局及體驗撐開拉大,進而了解到天主賜予的生命是非常多元豐富的。那一刻,你有了跳躍、進階,進入另一層次,那就是一種二度成長。「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成熟的父母懂得將孩子帶給他們的每粒沙、每朵花視為二度成長的素材。如此心態下,養兒之勞苦愁煩都能轉化成自我成長的喜悅,「凡事謝恩」確切落實。

基督信仰強調:「每個生命內都有天主的計劃與其使命。」有靈性向度的父母一定可在親職生涯中咀嚼出此話的滋味。還有,做父母的必須了解,孩子不僅僅是父親加母親的混合品,更不是某方的複製品,他一定會有一部份是不像父,也不像母,那部份是天主有意給他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尊重那部份,也才是尊重生命的奧秘。你和孩子「硬坳」,就是和天主「硬坳」,以致於第一個被犧牲去陪葬的就是你和孩子的關係。一旦關係弄擰了,有一天孩子翅膀硬了,自立了,不靠你遮風避雨了,也不須和你「套交情」了。親子關係走至此,也只有越來越向陌路靠攏了。那麼你也休想和他共享親密的親子關係及令人回味的優質時光了。

所以,在親職生涯中首要就是別把親子關係搞壞了。這是說我們要拍子女的馬屁或任其予取予求嗎?當然不是。何不讓我們來翻開張宏秀博士提供的「養兒秘笈」,看看她有什麼招數要傳給我們吧!

秘笈一:很多父母子女之間的衝突是來自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不到位,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中國父母常是犯了「太高」的毛病,總認為標準要訂的很高,拼命Push 孩子,將來孩子才有競爭力,才會成功,才會有飯吃。這可能反而是走上揠苗助長的路,因為這種「煉鋼法」最易把孩子塑成低自尊、低自信、低自我形象的人格特質,恰恰與「成功者的特質」相背離。而且,這種孩子一生都會受「完成/成功後的挫折感」折磨,而享受不到收成的喜樂。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自小受到父母「過高期待」的影響,他往後人生不論完成了什麼,他都會被卡在「我不夠好、還不夠好,應該可以做的更好」的情緒困擾裡。於是,所有投入的智力、精力、心力、時間換來的只是挫敗感和揮之不去的焦慮感,真是太虧了!資優班的孩子去跳樓,遺書上寫著:「好擔心考不上學校」就是因生活在「過高期待」的陰影裡。

為人父母者在這方面要做怎樣的二度成長呢?那就是必需回頭審視當年你的父母是給予你怎樣的期待。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反思」過程,在這過程中你必能抽絲剝繭的找出一些因果關係,然後客觀看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與自己的生命版本(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期待)相掛鉤。如果把兒女看做是自身的複製品,「理所當然」的要把兒女扔進你泡過的老滷中浸一浸;或相反的,非要孩子去嚐嚐你沒機會嚐的滷汁(例如強迫子女學習自己童年想卻沒機會學的才藝)。這樣一來,對兒女的期待是發自你未經思考的本能和未經整理的經驗,或受到家庭、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而非出自理性評估兒女之獨特性的結果。這種非理性、不適情適性、高度不對的期待是極摧殘親子關係的。

秘笈二: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別人問你:「你要開到哪兒去?在哪個出口出去?」你的回答是:「不知道要開去哪兒,也不知道要在哪兒出去!」你鐵定會覺得自己是史奴比的弟弟—Stupid ,對不對?然而,我們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成天對孩子吼著:「去讀書、去練琴、去整房間、別老是看電視打電動、別老和你的朋友在網路上瞎掰…」我們是否真是細想過,我們給孩子很多的「Do」和「Don’t 」,到底是為了把孩子帶到哪兒去,及要他們在哪個出口出去?下面就是張博士在這兒要提供給父母的一招叫「目標導向的教養子女策略」;換言之,父母本身須「目標」清楚了,「出口」清楚了,我們對小祖宗們的「催促」才不是如飄蓬般在空中沒重量、沒方向的亂飛亂舞。很多人會說:「我當然目標清楚啊!就是我的孩子將來要有事業、有車開、有房住、有錢花。」這目標可,但走到那些目標的途徑是什麼?成天吼著:「去讀書、去彈琴、怎麼考了98分而不是100 分」,是「途徑」嗎?張博士鼓勵所有的父母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我孩子成年後,我最希望從他身上看到哪三大特質?」孩子被培養出的特質是幫助他們成功的兩把刷子,是讓他們真正發光的載體,也需要貼近孩子的特質與天賦。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體貼、誠實、為人大方。」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善理財、人文素養高、同時懂得助人。」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眼光獨到、善交友、具冒險犯難精神。」…。當做父母的有了答案,才是清楚了自己親職的去向,並檢視自己是不是個好司機,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那三項特質,或正好缺那三大特質,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好讓自家的娃兒能依樣學樣,引娃兒到出口點。人生路上,三大強項一定能對開創柳暗花明的人生產生助力。這樣看來,「目標導向的教養策略」不但是孩子受惠,也是提供了為人父母者二度成長的機會和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心理諮商師會一再強調,父母若不心靈成長,別寄望孩子會成長的好。為人父母者唯有不斷藉心靈成長尋求內在智慧(Inner Wisdom), 才能和孩子建構出雙向成長的軌道,健康的親子關係,打造出雙贏局面。

秘笈三:在親子關係中,為人父母者不可能不犯錯。犯錯沒關係,重要的是能道歉。中國父母因在成長經驗中少有上一代的示範可學,所以道歉的能力較弱。然而,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且看到自己的過錯,請道歉。道歉的舉動意義深長,不但在那一剎那間修補了你和孩子的關係,替傷口上了藥,還了你虧欠他的,更是為子女立好榜樣,讓他將來也能以這種建設性的舉動來修補所有的關係。不僅親子間,事實上,許多人際關係的崩解疏離,往往是因不願道歉而起。成熟的父母是先學著寬恕自己的父母,因他們是有限度的常人,而不是否認、合理化或努力忘記父母那些讓自己受傷的行為。如此,我們才不會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無意識的重複同樣或類似行為。 所以當你無意間傷到孩子時,先要向孩子道歉並彌補自己行為的過失,然後才Forgive 和 Forget 自己的過錯。當遇到寬恕及尋求寬恕的困難時,不要忘記向十字架上的基督祈禱,是祂先寬恕了我們,也賜予我們寬恕的能力。

秘笈四:張博士強調要多肯定、鼓勵孩子,但不要過度讚美孩子。嗯?…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寫錯?好像坊間的書籍都說要多多讚美孩子,不是嗎?留意,這是考驗父母的智慧之處,你需要一些腦力激盪以茲分辨。「肯定、鼓勵」和「讚美」是不一樣的。「肯定、鼓勵」是一個孩子只要「To Be His or Her Best」,父母就覺得他是個寶貝,有其價值,是上天給的禮物,管它是智愚美醜。「讚美」是孩子要靠「To Do and To Earn」,才能贏到自身價值。所以,後者並非基督信仰追隨者或專業家庭諮商師會大力鼓吹的。孩子若必須Do Something(如:好成績、會樂器、能拿獎、放棄個人意願、照顧弟妹……)才能得到父母讚賞的言詞,喜悅的笑容。他得到的訊息是「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若我做不到他們渴望的Something,他們就不再愛我,我也就不可愛了。這樣的孩子容易活在焦慮中,深恐自己供不出父母想要的,這種「親一個,才給糖吃」的親子關係帶有濃重之「條件性」,有違天父無條件愛我們的初衷。所以,成熟的父母是能不把孩子的乖與好視為理所當然。父母能在稀鬆平常的生活中向孩子表達好愛他,好Appreciate 他,好Enjoy 他,孩子學到的是父母就這麼單單純純的愛他、肯定他,不須任何交換條件,這才是個最好命的孩子,也是最容易有高自信、高自尊、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這種孩子沒負擔、沒焦慮,反而最能發現自我、發展潛能。

張博士提醒父母,特別是信賴主耶穌的父母,世上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孩子的問題」。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只有不學習成長的父母。沒有一個孩子是壞的,只有須矯正的孩子。基督信仰從不說人是壞的,而是說人是須要調整悔改的。孩子若有脫序的言行,那是在向父母求救,向父母訴說他被愛或被教導輔導的需要沒被滿足;父母必須有能力解讀出孩子的需要。打罵是最下策,因為打罵孩子的父母是無助、無力與無能的,需要向外尋求親職知識與技能。成年人的心理治療或心靈治癒內容,有極高的比例是與童年被打罵經驗有關。沒有父母希望子女的未來有負擔有陰影。父母在打罵子女之後,能靜下來想一想未來如何避免重複打罵模式的策略,是迫切需要的。如果是一時情緒失控,則需要學習父母的情緒管理增加情緒智商。教養子女是科學及藝術的結合,親職生涯其實就是一連串的覺醒、調整及成長。而最幸運的父母是那些懂得邀請耶穌來參一腳的,因祂是所有生命的創造、完成與救贖者,靠著祂,整個教養的擔 子都變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