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朝聖,一生的旅行


紀律與形式

 

周瓊華


白冷城的Casa Nova(方濟會在聖地的旅館)緊鄰著耶 穌誕生大殿及聖佳琳堂(St. Catherine of Alexandra)。也 就是說住在Casa Nova 內的朝聖者,不需要出旅館大門,由 內門道可直接到耶穌誕生地祈禱。對面則是一座規模不小的 清真寺。

每天清晨三點四十五分,依斯蘭弟兄姊妹的祈禱成為我 們熱心朝聖者的起床號,因為清早五點半或六點有拉丁文的 彌撒。對會賴床的人而言叫得正好,對動作俐落的人卻吵得 太早。依斯蘭教徒一天五次朝拜,用一圈八個擴音器,向四 面八方的人宣佈他們的祈禱,和耶穌所教的方式的確不同! 「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 中的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 六:6) 從這個被騷擾的經驗中, 引領我去思考形式 (Formality)和紀律(Discipline)兩者之間的運作及差別。 紀律-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人從小到大,父母對子女、 學校對學生、公司對員工、社會對人民代代的要求及提倡。 時代有異,標準不同,賞罰方式不一,但目的無非是大家和 平共處、精益求精,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四維八德、新生活 守則都曾在歷史中湊上一腳。教育普及,環境衛生條件改 善,醫療設施進步,社會生活型態改變…,數十年後,「不 隨地吐痰」已成理所當然,且在個人行為中深深扎根。新 的,更高層次的紀律隨著時代需要而產生。所以培養好習慣 是新階段起始的指南,隨著成熟度,舊的逐漸隱沒在歷史 中,新的應運而生,幫助人們去面對新的挑戰。日常生活如 此,精神生活也是一樣。當我們迷失在忙碌之中,心猿意 馬,得不到天主的平安時,紀律可以幫助我們起步。譬如 說,我設定晚上八點到九點是屬於我和天主獨處的時間,且 很努力的遵守這個紀律,時間到了便離開人群到內室祈禱, 這個習慣的重點不是八到九點這個時段,而是在這段時間內 我與主的關係,這才是我真正追求的東西。當我與主有了親 密的關係後,某夜八至九點是孩子學校的音樂會,我仍可以 從容的參與,而不是要世界停下來,等我到內室祈禱後,才 可運行。因為我的祈禱可以彈性調整在一天中的任何一個時 候。所以,很明顯的固守晚上八到九點只准祈禱,不可做其 他事,就是拘泥形式(Formality)。

當生命、生活走向形式,失去了活潑的彈性,就成為個 人、家庭、社會、國家甚至整個人類成長、進步的阻礙。這 是把持(Hold-on)、我執的心態,單向的行於外,和自己的 內在脫節,「應該」主宰了生活甚至生命,「應該」成為團 體制約的力量,「應該」成為了冷酷的法律條文。

讓我們來思考這個問題-耶穌與法利塞人、經師都是讀 同樣的經書(Scriptures),何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生活 態度、經文解釋有極大的差別?安息日的主,教導我們 「愛」在一切之上,因為天主是愛。

在紀律的培養過程中,抓住自己的意向(intension)而 不是執著在方法上。這是天主賜給我朝聖的第一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