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飛向藍天-青少年情緒管理與性教育(四)


李翠婷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之本源為自己的渴 望所造的兒女。他們透過你來到世上,但其源頭卻非從你而 來。他們雖然與你同在、同住,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 們你的愛,卻無法給他們你的思維,因為他們自有自己的思 想。你可以供給他們一個住所,卻無法供給他們的靈魂永恒 的居所,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你無法前 去看望,在夢中也到達不了。你或許可以努力學像他們,但 不要渴望他們和你一樣。因為生命往前行卻不回頭,也不在 昨日稍留片刻」。

這是詩人紀伯倫(Kahil Gibran)在詩集<先知>當中寫給 父母們的話。身為父母的你有何感受呢?我們都愛自己的孩 子,但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而非「阻 力」呢?身為青少年,日子過得並不輕鬆,身心的劇烈變化 加上外來的諸多壓力,他們的處境比我們成人所想像的遠為 困難。我們如何做好青少年的父母,能夠尊重地傳達對子女 的關愛、幫助而不干涉、保護而不控制、指導而不說教,真 是難!青少年與父母在對人生的看法上往往方向並不一致, 但是親子之間必然有一交會處能容得下我們彼此交談,互相 學習,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境之下仍可傳達相互之間深深的敬 意和愛意。

今日的親子懇談團體照例是由心理諮商師張宏秀博士和 鄭文欣小姐協助,帶領我們這些求知若渴的家長們學習這個 日日與我們相處的「情緒」問題。透過學習情緒管理,將能 有助於我們開啟子女的心房,使他們也願讓我們一窺他們心 中的天地。然而若處理不當,孩子無法得到同理心時便會將 心門關上,寧把自己留在那孤獨的世界中,親子之間的隔膜 也就由此開始了。

張博士開門見山的告訴我們:其實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壓 力,你並不能做什麼;身為父母的你只能準備好當他們需要 你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幫助他們。因此今天我們並不是在此 談論如何改變子女,相反的,而是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父母 要學習的有兩件事:(一)父母要與自己的情緒重新連結。 (二)學習「同理心」的技巧。張博士接著按分享與回饋的 方式,請父母們說出對情緒的定義和面對與孩子之間產生情 緒壓力時的作法。歸納大家的經驗後讓我覺得有許多是值得 父母們參考的。例如:有的父母會在壓力來時先閉嘴(以免 擴大事態)→走開(抽離情境)→祈禱(尋求精神力量的支 柱)→等待情緒穩定後再重新展開對話。若焦慮依然存在則 再度重覆同樣的模式,直到釐清真相,緊張關係解除為止。 也有的父母選擇避開面對面溝通方式,而改以email 或寫 note 的間接方式,不但自己能平靜的思考也能做比較理性、 深入的分析來傳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有時也利用清晨在床 上的時光與孩子溝通!此時雙方都會比平時心平氣和,也較 不具抗拒心。也有的父母面對壓力時能小心的處理親子關 係,避免侵犯孩子的心理疆界,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並且 因材施教。而對已經擁有信仰的家庭來說求告愛我們的天 父,凡事信靠主耶穌基督,不過度保護我們的孩子,即使孩 子會跌倒,也依然有主的慈愛在其中,祂能使我們的孩子在 錯誤中學到自己的人生功課,變得更強壯。因此,教導我們 的孩子誠懇的走在神的道路上學習屬神的品格,便是人生路 上最好的保證。

張博士回饋給父母們的則有:首先我們必須認識情緒, 它是舉凡所有生物在受到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反應,它關係 到我們的生存力。因此情緒是一種能量,情緒的本身雖有破 壞力,但它也具有爆發力為人帶來智慧、創意、生命力。因 此讓情緒合理的運作使其不致破壞人、我的關係是一件重要 的課題。至於在面對情緒壓力時要能區別「反應」與「回 應」。「回應」是經過思考而做出的反應;而「反應」只是 按照本能直接的反射。因此能透過文字或祈禱不對情緒直接 反應,而等情緒穩定後再進行回應是很不錯的方式。而當父 母們與孩子之間有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況時,則要考慮是 否信任的問題,這是親子溝通很重要的基石,如果缺少了這 一層關係,無論父母說得多麼有道理,也將無法對孩子產生 作用。孩子必須覺得能自在說出與父母不同的想法,而且覺 得你沒有預設立場,真正在聆聽他們的說話時才能進行溝 通。當父母覺得孩子「卡」在某一情緒當中時,我們得注意 真正「卡」住的人是父母而不是子女,父母必須反求於己, 了解自己是親子關係中的引領者,舊的方式不管用時必須尋 找新的資源,亦即那對孩子有益,能產生效果的方法。當我 們無法改變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的害怕,亦能有助於孩 子了解自己的行為,進而做出改變。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因 為這會把焦點放在行為的表相,必須找出行為背後的真正本 質,這時當然就要懂得運用「同理心」的談話技巧了。

張博士要家長們能先做到與自己的情緒意識連結,能覺 察自己的情緒,並能明確的使用「字/語言」來表達,例如: 煩惱、沮喪、無助………。因為當一個人無法與內在情緒連 結時,往往也無法解決任何外在的問題,唯有能覺察自身的 情緒才能找出其根源,對這與我們原有信念產生的刺激作出 詮釋,也才能進而疏導、轉化情緒。接著張博士又透過「角 色扮演」讓大家領會何為「同理心」的對話,鄭文欣小姐也 提供了關於培養同理心的詳細資料。特別要強調的是「同理 心」不等於「同情心」,亦即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情況和心態 去同情他人。只要能「反映式的傾聽」亦即對別人的想法及 感覺以專心並且尊重的方式傾聽、接受;以及讓對方知道他/ 她的想法是被了解及被尊重的。這開始的第一步做對了,接 下來才能進入「解決問題」的核心議題。

在上了這堂課後,我真覺得獲益良多,回家也立即「現 學現賣」,發現效果真好。現在我對於和孩子對話的遣詞用 句也更敏銳了,將同理心的傾聽原則記在腦海,不隨意妄加 論斷或以自己的經驗去詮釋孩子的感受,真的能找到那交會 之處,達到互相理解及關懷的效果,在感情上也更融洽。多 一層同理心,我發現彼此更願敞開心門,信任對方,並把自 己開放給對方、接納對方的想法重新找到平衡的觀點。

感謝天主造了我們,賜給我們情緒,也同時賜給我們活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