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謝謝你!讓我牽著你的手

李翠婷

雖說信仰的目的在救自己的靈魂,但對一個信仰成熟的教友來說能將觸角延展到自身之外,卻是回報天父之愛的最實際行動。回顧我在慕道期間也因有了R.C.I.A.多位陪伴員的真誠協助,才促使我終能走出充滿困惑與孤軍奮鬥的生命低潮期。他們悉心帶領我認識了天主,使我體驗到天父無限的愛與奇妙的治癒力。我因此才能克服罪疚的綑綁,歡欣雀躍地投入主懷,充份享受了對天父的孺慕之情。而今這份由天父而來的滿溢溫情,讓我多麼希望人人皆能享有。因此成為一個陪伴員,能把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分享,對我來說真是再理想、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一旦成為了陪伴員,我才發現自己竟然那麼的生澀,因為既不懂得如何去「破冰」與慕道友建立雙向互動的關係,又害怕被拒絕;更擔心對方把自己當成「推銷員」,目的只是為了拉對方領洗入教。因此遭遇到困難時便自覺困窘笨拙不知所措。幸而有了這次陪伴員課程講座,才使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的後援團隊是如此的陣容堅強。在天主聖三的引領下,我們並非按照「人」的意志抉擇行動,而當是在祈禱中聆聽天主的聲音,看我們能為祂做什麼。我們是天主的小幫手,我們一手牽著天主,另一隻手牽著慕道友。我們願協助慕道友認識耶穌基督,期盼有朝一日他們也能自己伸出手去牽主耶穌基督的手。

這次的R.C.I.A.陪伴員講座由新泰大哥策劃主持。第一講李雪姐首先介紹了「成人入門聖事預備階段信仰培育過程」。它分為一、問道階段(問道者)──因「知道」而有初步的悔改,開始「轉化」,並且認罪承認自己的限度,開始走向信仰的「道路」。二、求道階段(求道者)──經由認識教義,「看到(道)」信仰的「真理」,開始「軟化」真心悔改。三、明道階段(候洗者)──陪育深度的靈修生活,逐漸「做到」邁向成熟的皈依。此時已能「融化」與主合一,領會耶穌「生命」的美善。四、學習階段(新教友)──在聖事經驗中反省,在信、望、愛中操練,不斷地認罪→悔改→軟化→融化,天主聖三因此生生不息地在我們身上作工。

第二講由靜玲姐分享了「陪伴員的資格與責任」,她幽默地將人生按歲數分成幾個大階段,在每個階段因著扮演角色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心境轉換。20歲──我們年輕意興風發、看不慣社會的種種、懷著雄心壯志想要「Save World」﹙拯救世界﹚;30歲──剛剛成家立業,開門七件事樣樣不可少,「Save Coupon」﹙存折扣券﹚成為此階段的重點;40歲──半生紅塵翻滾,大勢泰半底定,這時想起了為追求功名事業而被我們忽略了的親人、友人。因此「Save Relationship」﹙珍惜親情﹚便要加緊亡羊補牢,希望為時未晚;50歲──眼看長日將盡,想到人生的下一站不禁茫然,問問「我是誰」?此時「Save Self」救自己的靈魂至關重要;60歲──又回到了「Save World」﹙拯救世界﹚,在人生的洪流中幾經淘洗,上游尖銳多角的頑石,而今已被磨礪成下游河床上謙遜的小圓石。小圓石豪情不減,但這一次已懂得走出自我中心,付出真誠的大愛;做到腳踏實地,不求回報的服務及飲水思源懂得默默回饋的坦然。不同的生命階段有著不同的風光景緻,自也有其困境,但陪伴員能聆聽慕道友在生活中的努力及體驗到的困難,這能更有助於我們的陪伴。

第三位主講人宏秀姐妹是位具有信仰根基與專業心理學背景的心理治療師,由她來為我們主講「陪伴員如何幫助(促成)成人在信仰中的成長」;為我們開拓了更寬的視野。首先她提到陪伴員的本質其實就如同聖神的工作一樣,都在「促成」一種關係的建立。陪伴員透過陪伴、見證及祈禱來「促成」慕道友認識天主,進而喜愛祂並願追隨祂。她就四個面向來為我們談論今天的主題:

一、信仰的初始:試問一個人為何會對信仰開放?人若非遇到了自己的限度,發現困頓的現狀無法以舊有的生命觀、價值觀來解開;在生命的各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因著不同角色扮演而帶來的身、心、靈掙扎及危機,現有資源不敷使用或因「成年人的使命」無法被順利完成等,都是足以迫使我們不得不向外尋求協助或生活,更好說向那「更大的一位」尋求協助。

以R.C.I.A.的慕道友來說,大多在30-60歲,來自中國和台灣。從東方到西方改變的不只是地理環境,更包括了文化(角色定位、權利義務、文化界定、移民經驗)、社會、價值及生活需要考量等的改變。對於有著同樣移民經驗的陪伴人來說,也曾有過同樣的徬徨,也體驗過相似的情緒掙扎,出現過同樣的心理歸屬與自我滿足等的危險。因此我們可以在「實務」中(基本生存)以對方的需求為優先,在適切的情境中站在一個更大的架構下看如何去陪伴一個人。

宏秀舉出了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金三角」作為我們參考的架構。在金字塔的最底層是生理需求的滿足,包括了基本生存的衣食飽暖等。中間層則是歸屬感的需求;亦即感到被愛及自我價值等的心理層面。頂端則是自我滿足、自我實現、成就感等的最高需求。對於一般人除非有了信仰的支持,否則難以超越需求金三角的底層直接向上攀升的。因此對於我們的慕道友首先應關心的是他們的生活基本需要的考量,然後才在陪伴過程中慢慢加入信仰的基礎。

二、對自己信仰認知的整理;為能有助見證分享,我們應先自問信仰對我而言是什麼?我如何與自身連結?天主教信仰不同於佛教以「認知」和「自力」救濟為取向。我們的信仰是依賴「他力」救贖,因此天主教的信仰是以「關係」為取向,亦即在與天主聖三建立一種密切的關連。陪伴員的實質便是一種「媒介」的作用,在天主陪伴我的當中,我如何去陪伴他人;而他人與天主的關係又如何回來影響我與天主的關係。並且在我們與耶穌建立的關係當中,我們應分辨「知道」耶穌(祂的名字)≠「認識」耶穌(祂的教導);「認識」耶穌≠「瞭解」耶穌(祂的感受);「瞭解」耶穌≠「認同」耶穌(祂的作為)。唯有「認同」耶穌的人才會參與祂的工作,最後成為耶穌在世間的「代表」。

三、見證分享的準備:陪伴的過程就是見證分享的過程。我們不妨回顧自身,試問天主如何改變我?我被改變的具體經驗是什麼?我是否在身、心、靈上都有更多的平安喜樂?想想假使我沒有這個信仰我會是什麼樣?如果我們能清楚地回答這些問題,便能更明瞭天主對我的改變有多大,也就更能從自身的實際經驗為慕道友作見證分享。

四、陪伴的工具:陪伴的過程是利人利己的雙向交流,陪伴員不會空手而回。因為在陪伴的過程中信仰已被滋潤獲得成長。陪伴員當在祈禱中聆聽天主的聲音,詢問天主要我做什麼?對我說什麼?要我如何去幫助慕道友?一旦我們意識到其實是天主在陪伴我去陪伴慕道友時,整個陪伴品質才會完全改變;所有的行動才成為靈性的行動;信仰與服務得到全然的整合。因此不管遇到任何的困難,我們都能從更大的架構中(天主的眼光)面對所遭遇的阻力,也就越來越能行天父的旨意。陪伴員是天主的僕人不是導師,無法知道所有的答案,因此「祈禱」成為陪伴的重要工具。

再來就是「同理聆聽」的技巧,它能幫助我們做更有效的陪伴。雖然我們無法確知能幫什麼?又到底能幫多少?但聆聽確是我們能給予別人的最好禮物。因為真正的聆聽需要你放下其他的工作,做好肢體的準備;祈求天主給你平和的情緒能騰出身心的空間;並且在對話當中做出適切的摘要,將關鍵的字、詞、觀念點出,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用心聆聽,使對方有被關心、被肯定、被愛的感覺。

總括的說,陪伴=聆聽;見證=分享;祈禱=服務,整個陪伴的過程便是一種靈性的服務,一切都應回歸到天主那最大的架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