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親職與心靈成長的互惠

 

張宏秀博士/布衣整理

 

你為什麼要生養小孩?養兒防老嗎?如果是這答案,鐵有一缸子人會敲敲你腦袋,要你別做夢了。你要生養孩子是因為愛孩子嗎?但你有養育子女所需的智慧嗎? 因為「愛」若不建基在「智慧」裡,保證最後你會覺得孩子真是個「討債鬼」。你在劬勞加無功的挫折感下被榨乾耗盡,更遑論樂趣及回收了。一個成功及幸福的父母腦袋裡必須先裝進一些建設性的觀念,那是你的「第一桶金」,然後用那桶金去做有效經營,創造出親職上的成功及滿足。首先,你要了解,教養子女不要走單打獨鬥的路線,「土法煉鋼」背後的本質可能是一意孤行的「塑造」孩子。相信我,不是很多父母擁有「塑造」孩子的知識,所以父母要多角攝取資源。專家的話語、親職書籍、尋求諮詢輔導,其它家長的建議、經驗、錯誤都是你的智囊團。

其次,腦袋裡要有這條「金科玉律」:我們和和孩子只是一場相遇,到最後都是彼此生命的過客。當孩子上大學後,你對這條「金科玉律」會有更深的體會。實質上,我們和孩子相遇是為了參與造物主的召叫,造物主要我們藉著養育子女而經歷自己的二度成長。二度成長是很難的工作,尤其是當你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想:「我怎麼會生出這麼個大怪胎?」事實上,那個「和你非常不像的孩子」是奉派來「拓展」(Stretch)你的生命潛能,把你牽引到一個你可能原本非常不熟悉、不以為然,或從不曾探索的生命向度和領域裡去,好把你的格局及體驗撐開拉大,進而了解到天主賜予的生命是非常多元豐富的。那一刻,你有了跳躍、進階,進入另一層次,那就是一種二度成長。「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成熟的父母懂得將孩子帶給他們的每粒沙、每朵花視為二度成長的素材。如此心態下,養兒之勞苦愁煩都能轉化成自我成長的喜悅,「凡事謝恩」確切落實。

基督信仰強調:「每個生命內都有天主的計劃與其使命。」有靈性向度的父母一定可在親職生涯中咀嚼出此話的滋味。還有,做父母的必須了解,孩子不僅僅是父親加母親的混合品,更不是某方的複製品,他一定會有一部份是不像父,也不像母,那部份是天主有意給他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尊重那部份,也才是尊重生命的奧秘。你和孩子「硬坳」,就是和天主「硬坳」,以致於第一個被犧牲去陪葬的就是你和孩子的關係。一旦關係弄擰了,有一天孩子翅膀硬了,自立了,不靠你遮風避雨了,也不須和你「套交情」了。親子關係走至此,也只有越來越向陌路靠攏了。那麼你也休想和他共享親密的親子關係及令人回味的優質時光了。

所以,在親職生涯中首要就是別把親子關係搞壞了。這是說我們要拍子女的馬屁或任其予取予求嗎?當然不是。何不讓我們來翻開張宏秀博士提供的「養兒秘笈」,看看她有什麼招數要傳給我們吧!

秘笈一:很多父母子女之間的衝突是來自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不到位,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中國父母常是犯了「太高」的毛病,總認為標準要訂的很高,拼命Push 孩子,將來孩子才有競爭力,才會成功,才會有飯吃。這可能反而是走上揠苗助長的路,因為這種「煉鋼法」最易把孩子塑成低自尊、低自信、低自我形象的人格特質,恰恰與「成功者的特質」相背離。而且,這種孩子一生都會受「完成/成功後的挫折感」折磨,而享受不到收成的喜樂。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自小受到父母「過高期待」的影響,他往後人生不論完成了什麼,他都會被卡在「我不夠好、還不夠好,應該可以做的更好」的情緒困擾裡。於是,所有投入的智力、精力、心力、時間換來的只是挫敗感和揮之不去的焦慮感,真是太虧了!資優班的孩子去跳樓,遺書上寫著:「好擔心考不上學校」就是因生活在「過高期待」的陰影裡。

為人父母者在這方面要做怎樣的二度成長呢?那就是必需回頭審視當年你的父母是給予你怎樣的期待。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反思」過程,在這過程中你必能抽絲剝繭的找出一些因果關係,然後客觀看出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否與自己的生命版本(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期待)相掛鉤。如果把兒女看做是自身的複製品,「理所當然」的要把兒女扔進你泡過的老滷中浸一浸;或相反的,非要孩子去嚐嚐你沒機會嚐的滷汁(例如強迫子女學習自己童年想卻沒機會學的才藝)。這樣一來,對兒女的期待是發自你未經思考的本能和未經整理的經驗,或受到家庭、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而非出自理性評估兒女之獨特性的結果。這種非理性、不適情適性、高度不對的期待是極摧殘親子關係的。

秘笈二:如果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別人問你:「你要開到哪兒去?在哪個出口出去?」你的回答是:「不知道要開去哪兒,也不知道要在哪兒出去!」你鐵定會覺得自己是史奴比的弟弟—Stupid ,對不對?然而,我們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成天對孩子吼著:「去讀書、去練琴、去整房間、別老是看電視打電動、別老和你的朋友在網路上瞎掰…」我們是否真是細想過,我們給孩子很多的「Do」和「Don’t 」,到底是為了把孩子帶到哪兒去,及要他們在哪個出口出去?下面就是張博士在這兒要提供給父母的一招叫「目標導向的教養子女策略」;換言之,父母本身須「目標」清楚了,「出口」清楚了,我們對小祖宗們的「催促」才不是如飄蓬般在空中沒重量、沒方向的亂飛亂舞。很多人會說:「我當然目標清楚啊!就是我的孩子將來要有事業、有車開、有房住、有錢花。」這目標可,但走到那些目標的途徑是什麼?成天吼著:「去讀書、去彈琴、怎麼考了98分而不是100 分」,是「途徑」嗎?張博士鼓勵所有的父母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我孩子成年後,我最希望從他身上看到哪三大特質?」孩子被培養出的特質是幫助他們成功的兩把刷子,是讓他們真正發光的載體,也需要貼近孩子的特質與天賦。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體貼、誠實、為人大方。」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善理財、人文素養高、同時懂得助人。」有人可能說:「我希望他的三大特質是眼光獨到、善交友、具冒險犯難精神。」…。當做父母的有了答案,才是清楚了自己親職的去向,並檢視自己是不是個好司機,看看自己本身是否具那三項特質,或正好缺那三大特質,要思考如何裝備自己,好讓自家的娃兒能依樣學樣,引娃兒到出口點。人生路上,三大強項一定能對開創柳暗花明的人生產生助力。這樣看來,「目標導向的教養策略」不但是孩子受惠,也是提供了為人父母者二度成長的機會和方向。這也就是為什麼心理諮商師會一再強調,父母若不心靈成長,別寄望孩子會成長的好。為人父母者唯有不斷藉心靈成長尋求內在智慧(Inner Wisdom), 才能和孩子建構出雙向成長的軌道,健康的親子關係,打造出雙贏局面。

秘笈三:在親子關係中,為人父母者不可能不犯錯。犯錯沒關係,重要的是能道歉。中國父母因在成長經驗中少有上一代的示範可學,所以道歉的能力較弱。然而,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且看到自己的過錯,請道歉。道歉的舉動意義深長,不但在那一剎那間修補了你和孩子的關係,替傷口上了藥,還了你虧欠他的,更是為子女立好榜樣,讓他將來也能以這種建設性的舉動來修補所有的關係。不僅親子間,事實上,許多人際關係的崩解疏離,往往是因不願道歉而起。成熟的父母是先學著寬恕自己的父母,因他們是有限度的常人,而不是否認、合理化或努力忘記父母那些讓自己受傷的行為。如此,我們才不會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無意識的重複同樣或類似行為。 所以當你無意間傷到孩子時,先要向孩子道歉並彌補自己行為的過失,然後才Forgive 和 Forget 自己的過錯。當遇到寬恕及尋求寬恕的困難時,不要忘記向十字架上的基督祈禱,是祂先寬恕了我們,也賜予我們寬恕的能力。

秘笈四:張博士強調要多肯定、鼓勵孩子,但不要過度讚美孩子。嗯?…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寫錯?好像坊間的書籍都說要多多讚美孩子,不是嗎?留意,這是考驗父母的智慧之處,你需要一些腦力激盪以茲分辨。「肯定、鼓勵」和「讚美」是不一樣的。「肯定、鼓勵」是一個孩子只要「To Be His or Her Best」,父母就覺得他是個寶貝,有其價值,是上天給的禮物,管它是智愚美醜。「讚美」是孩子要靠「To Do and To Earn」,才能贏到自身價值。所以,後者並非基督信仰追隨者或專業家庭諮商師會大力鼓吹的。孩子若必須Do Something(如:好成績、會樂器、能拿獎、放棄個人意願、照顧弟妹……)才能得到父母讚賞的言詞,喜悅的笑容。他得到的訊息是「父母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若我做不到他們渴望的Something,他們就不再愛我,我也就不可愛了。這樣的孩子容易活在焦慮中,深恐自己供不出父母想要的,這種「親一個,才給糖吃」的親子關係帶有濃重之「條件性」,有違天父無條件愛我們的初衷。所以,成熟的父母是能不把孩子的乖與好視為理所當然。父母能在稀鬆平常的生活中向孩子表達好愛他,好Appreciate 他,好Enjoy 他,孩子學到的是父母就這麼單單純純的愛他、肯定他,不須任何交換條件,這才是個最好命的孩子,也是最容易有高自信、高自尊、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這種孩子沒負擔、沒焦慮,反而最能發現自我、發展潛能。

張博士提醒父母,特別是信賴主耶穌的父母,世上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孩子的問題」。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只有不學習成長的父母。沒有一個孩子是壞的,只有須矯正的孩子。基督信仰從不說人是壞的,而是說人是須要調整悔改的。孩子若有脫序的言行,那是在向父母求救,向父母訴說他被愛或被教導輔導的需要沒被滿足;父母必須有能力解讀出孩子的需要。打罵是最下策,因為打罵孩子的父母是無助、無力與無能的,需要向外尋求親職知識與技能。成年人的心理治療或心靈治癒內容,有極高的比例是與童年被打罵經驗有關。沒有父母希望子女的未來有負擔有陰影。父母在打罵子女之後,能靜下來想一想未來如何避免重複打罵模式的策略,是迫切需要的。如果是一時情緒失控,則需要學習父母的情緒管理增加情緒智商。教養子女是科學及藝術的結合,親職生涯其實就是一連串的覺醒、調整及成長。而最幸運的父母是那些懂得邀請耶穌來參一腳的,因祂是所有生命的創造、完成與救贖者,靠著祂,整個教養的擔 子都變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