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主編的話

鄭懿興


電影「阿甘正傳」(Forest Gump)中,阿甘的母親對阿甘說的幾句話曾讓我印象深刻「人生就像是一盒綜合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拿到的是什麼。」(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活到了40多歲,覺得真實的人生,的確如此,只有一點不一樣,那就是並不是每一顆都是甜的。過去的兩個月,堂區許多教友失去了親人、朋友。我們除了繼續為他們、他們的家庭及往生者的靈魂祈禱,彭神父在本期「神父的話」也對這些教友們有深切的關懷,並以聖經及我們信仰的角度解釋死亡。我個人衷心感謝神父在手術剛恢復及繁忙的出差行程中於兩天內完成或我推給他的「作業」。本期亦有雅芳的「我的代母」追念剛過世的聞慧韻姊妹,及布衣整理張宏秀姊妹走出悲傷工作坊的「再見、悲傷;哈囉、重生」,希望對在過程中的教友們有所助益。

在四月的某一天,我因帶領「聖言饗宴」有幸認識四位今年準備領洗的新朋友。當時便對這些弟兄姊妹的分享印象深刻。本期很高興能收入王國元弟兄的「領洗見證」,陳敏雯姊妹的「見證分享」及曾曉亮弟兄的「我為何信主耶穌」。仍記得王國元弟兄當時對死亡問題的質問及我告訴他不代表教會僅代表個人的看法。我當時並不知道他的家庭及聞慧韻姊妹正在經歷的事情。現在想來,覺得這兩位均為內心力量極強的人。我個人跟聞慧韻姊妹不熟,但深知她是為教堂許多活動付出心力極多的姊妹。事後聽說了她如何面對及準備她的離去,內心很震驚。天底下並不是很多人能做到如此。她堅定的信仰,對天主的完全信賴,使她在驟變中仍有平安。她的故事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在「聖言饗宴」中我沒有認識到曾曉亮弟兄。在一次教堂的聚餐中,陳麗璟姊妹介紹我認識這位青年才俊的博士及他貌美的新婚妻子。他的臉上有著快樂和自信。我很意外知道他的人生吃了許多苦。這是一個感人的人生故事,我很高興今天他已苦盡甘來。

布衣的「後山不荒,鳥也下蛋」是一篇介紹她的故鄉花蓮對她深遠影響的文章。我個人挺喜歡,可能一部分也來自我對花蓮山川海洋的喜愛。那事實上是許多住在台灣城市人的嚮往,歌手曾淑勤曾唱過「花蓮的雲常飄在他心上」。我也曾有過「生長在台北,讀書在高雄,工作在台中,出嫁到花蓮」的人生計畫。只是現在叉路走得遠了些,在台中和花蓮之間,多了「進修到美國,定居在德州」。等我退休時再完成最後那一部分吧!王念祖弟兄的「完美的不完美」也是一個人成長的轉變,「相遇在真理」介紹了「天主教真理電台」網站、部落格及其幕後英雄。希望大家多支持這個福傳機構。本期陪伴耶穌專欄,陳鴻慶、周漸群夫婦介紹“怎樣朝拜聖體?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導”,強調祈禱的重要性,因為“生命是一次旅程,是信德與主親蜜結合的旅程”。文中並介紹祈禱的方法。本期也介紹周福成弟兄(Peter Chow)的家庭,一個來自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組合的家庭。請大家熱情歡迎他們。翠婷姊妹的「浮生若夢」,由兒童遊戲聯想到人類世界的生存競爭,一個每個成人都會面對的挑戰。黃發芳姊妹「五月的禮讚」某個程度來說,也是一個成長蛻變的故事。五月帶給她的感覺隨人生的演進而有所不同。賈偉思弟兄的「Father John Speaks」則是每一期的開心果,作為本期人生故事拼盤的飯後甜點。

我要感謝楊組長及葡萄藤所有工作人員熱心的付出及支持。昔日在葡萄藤愉快的工作經驗,讓我願意再回到這個團體。自以為是來支持老戰友,至今事實上是楊組長支持我的時候多。我以前和目前葡萄藤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接觸不多,現在看到他們每個人都覺得可愛。侯文詠醫師在「我的天才夢」中曾說「其實人生很單薄,而人存活著,也就倚靠內心那麼一點點的熱情。任憑再偉大的人事時地物,再不可撼搖的功勳,只要當中不存在人的熱情和渴望,那裡就形成了一座一座的監牢」。即便在亙古長存的天地之中,我們只是短暫渺小的過客,即便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拿到的巧克力將是什麼,讓我們彼此鼓勵,在人生起起伏伏波濤洶湧之後,在接納包容人世間的不完美之後,仍能保持那麼一點點熱情和渴望。讓每個人如螢火蟲般的光芒,能照亮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