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Our community h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history in Dallas. What began as five or six families coming together to study the Bible and pray together, quickly became a community that regularly gathered at nearby churches for Masses and meetings. As the numbers grew,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Diocese of Dallas help establish a permanent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n 1990. In 1992, we put our money together and purchased a small office building in Richardson, Texas. By the end of 1993, we had renovated it to become our sanctuary and activity hall. With the guidance of priests seconded from Taiw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Holy Spirit, our small community grew stronger in numbers and in faith.

我參加了耗竭危機與靈性工作坊

林雪霞

 


6月29日傍晚,我與堂二嫂約定下班後要先搭火車至彰化,再搭計程車至靜山,參加耗竭危機的跨越與靈性的覺醒工作坊。堂二嫂因為工作的關係,快6點才下班,體貼的堂二哥,主動開車帶我們到靜山,此舉讓我和堂二嫂深受感動,我對堂二哥更有說不出的感激與敬意。來到靜山,工作坊剛好開始,我正襟危坐準備開始上第一階的課,張宏秀博士卻說可以找一個最輕鬆的姿勢坐在位子上,大家來聊一聊天,本來個性拘謹,容易緊張的我突然感到很放鬆。這個另類的開場白,著實令我大吃一驚。接著張博士問了三個問題,你如何得到這個工作坊的訊息?你怎樣排除萬難來參加這個工作坊?你來找什麼經驗?來學什麼?想藉這個課改變什麼? 我聽到學員有從教區月誌看到,有幾位是去年參加過工作坊,覺得很有收穫,所以又報名參加。第三題大家的答案都很精彩,我個人是來找抒解壓力的方法,經驗如何做自己,想學如何愛自己,想藉這個工作坊學習接納自己。有位姊妹是來找耶穌,想躺在耶穌的懷裡休息,提升復原力,改變自己的心情。另一位姊妹參加工作坊,是為了讓壓力有出口,她認為有學習就會改變,改變就會成長。還有姊妹是來充電的。

張博士的自我介紹也很特殊,她說:『我從事家庭婚姻諮商工作十五年,我是個案的陪伴者及推動者。每一次我要帶領工作坊或做諮商工作前我常先祈禱,求主幫助我,讓我把自己照顧好,不要只想著幫助人。我帶領專業或與信仰有關的工作坊時,也在同步學習天主要教我的功課。每當我在介紹自己時,我都看到天主對我的恩寵及憐憫。我今天能站在這裡是天主的召叫。平時我在美國除了輔導治療及督導的工作,我也擔任親子協調人(幫助離婚父母協調孩子的教養育責任)。我參與美南夫婦懇談會11年,曾教主日學,也帶過婦女避靜及祈禱會。對我而言,所有的工作是為天主,所有的工作也是靈修。如果這個工作不能使我與主親近,我就不做。我人生的順序是天主第一,婚姻第二,孩子第三。期盼大家來參加這個工作坊,能開放自己,接受聖神的帶領。』 接著張博士又問了幾個發人省思的問題 : 你希望在生命中得到什麼?找到什麼?在此時此刻你有哪些渴望?如果你現在必須離開這個世界,你有哪些遺憾?如果你只有24個小時可活,你將如何利用?張博士提醒我們,以上的問題,是每一年都要去想一次的問題。

第二天第二階的課程,張博士要我們拿出做好的耗竭評估表,將48道題的分數加起來。這些問題是為了測出為什麼感到無力感?為什麼不再熱心?為什麼沒有能量?張博士說耗竭是一個經驗,也是一個轉機,它讓我們覺察自己的限度,重新去檢視生命在哪些地方要有所調整有所改變。如果有一個謙虛的心態,那麼這個耗竭將帶領我們到屬靈的層次。我們的主耶穌也曾在十字架上說,父啊!你為什麼捨棄了我。耗竭的經驗讓我們與受難的耶穌同在,我們並不孤獨,基督已準備我們如何接納自己的耗竭。其實能量耗竭並不可恥,耗竭只因我們太負責任,投入過度。我們渴望被愛,被鼓勵,被肯定及得到讚賞。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在工作上或人際關係上非常努力,完全付出,一直到失去健康,失去親情才醒悟,一切只是為了得到肯定,為了得到上司或周邊人的讚賞。因此張博士請我們聽一段聖經章節,哥羅森書第一章9到12節,看天主對我們的旨意是什麼?去看我的生活發生了什麼問題?特別是當開始感到被壓力壓迫時。她也要我們去看這個壓力讓我們失去什麼?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人格常遭到扭曲,被扭曲的人格,使我們擁有完美主意,過度責任感,過高自我期許,無法拒絕(不敢拒絕),害怕。我們的心靈有許多需要被醫治的地方。因此被基督醫治的越多,對壓力或耗竭的抵抗力就越強。真實的面對自己的身體與情緒的感受,並跟祂聊自己的感受,幫助找回天主對自己的愛而得醫治與釋放。願意放下執著與僵化,學習開放與彈性。在聖神內寬恕別人,把自己過去的傷痛奉獻給十字架上的基督,並藉此奉獻與祂的醫治結合。參加這個工作坊,幫助我看到我的壓力源。小時候缺少被尊重被肯定,長大後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肯定及讚賞。張博士說我們有內在界線及外在界線,我是否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有限?我是否有界線?當別人來侵犯我的界線,給我過多的工作時,我是否會拒絕?我反省了自己的界線,我發覺我根本沒界線,害怕面對有權威的人,我根本不敢對有權威的人說不。與張博士的約談中也找到壓力源。從小父親對我十分嚴格,他要我做什麼,我從來不敢說不,長久壓抑下來,造成我沒自信,退縮,害怕權威;所以張博士要我去面對我與父親的關係。王敬弘神父生前,曾為我和父親的關係做過處理。張博士提醒我,需要針對我與父親關係的治癒,繼續在聖神內祈禱,讓主繼續來醫治我受傷的部分。

在第三天的課程,張博士說枯竭是個危機也是轉機,因為內在的乾枯是一個聆聽主與面對自己的最佳時機。在這部分,我看到我有自我反省及覺察的能力,還有願意開放及不斷學習的心。她說天主給我們二個耳朵就是一邊要聽天上(天主)的聲音,以便接受天主給我的能力,一邊要聽地上的聲音,去把能力發揮出來。總之,天主讓萬事互相效應,是為叫愛祂的人得益處。所以,中年耗竭是危機也是轉機,枯竭是成熟歷程的一部分。枯竭使我們往內看,往內找,渴望體驗生命的豐富性,開始去探索自己身心靈的奧秘。例如,身體是聖神的宮殿,我們需要去聆聽聖神藉著身體傳送的訊息。每個人都是陰與陽的組合,女性到了中年接受並療癒生命的創傷與自己和好,擁抱自己的陰面與陽面,澄清天主對我生命的期盼是什麼。我相信天主比我更愛我自己,比我更認識我自己。天主的愛讓我有安全感,能真正活在當下,活在天主內,活在身體裡,也活出真我。天主接納我,我也接納自己並活出天主的恩寵。那麼身邊的很多東西,都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天主幫助我成為我自己,因天主願意我成為我自己,而在這個過程將有很大的掙扎,天主將陪伴我們,需要時祂會適時伸出援手。

當討論預防耗竭的韌性時,我們探討自己的壓力管理策略是什麼?悲傷的時候做什麼?憤怒的時候做什麼?如何加強韌性,勇敢面對問題?如何加強健康?如何發現活著的意義及創造的意義?也求主耶穌幫助我們看到這個意義。另外,人都有控制需要,但沒有安全感的人,更會去控制身邊的人事物,造成更多的壓力及衝突。天主才是我們的安全感的來源。因我們是有限的,工作要和天主的智慧聯結。如果我們有規律的祈禱生活,有安排避靜時間,我們就更有抗壓性。當我身體感到不舒服時,需要去調整去檢查。反思是何事造成我的壓力,使我不能正常工作?我的好心,是不是為了證明我是有能力的?證明我是優越的?我是被需要的?

面對化解人際衝突的壓力,同理心可以小兵立大功。同理心不等於認同對方的思想,我們應用同理心,只是如同穿別人的鞋,了解別人的感受並表達出我的瞭解。願意去了解別人 能增進彼此的合作,降低防衛。當別人批評時,可以詢問與澄清對方的意思。不說諷刺的話,聖經教導我們要說造就人的話。最後,張博士提供大家對耗竭的主動出擊策略 : 1. 去預想當情緒壓力來時,自己會怎麼做? 2. 為維持個人的覺察與敏銳,每天最少要有30分鐘的個人祈禱時間,才能把當天的情緒與天主分享。什麼都可以講,將內在的問題與情緒講空,然後才有內在空間聆聽天主。當我們有靈修生活,我們就有更大的抗壓性。 3. 發展有效自我照顧的行動計畫,並建立情緒支持系統。 4. 工作上建立團隊的目標,避免承擔過多的責任風險。 5. 參加研習會,基督徒聚會,當無法自助時,尋求專業諮詢。 結束前張博士請我們把這幾天的收穫用挑選雜誌上的圖片表達出來,並做小組分享。每一位學員都剪貼得好豐富,想必大家都滿載而歸。我參加這次的工作坊最大的收穫是看清楚自己的茫(盲)點,我把人生的次序搞亂了,找到枯竭的原因,並知道如何自我照顧反敗為勝。感謝這個枯竭,求主耶穌引導帶領我走人生的路,因為知道並不等於做到,而且從知道到做到還有一段距離,需要主耶穌的愛來醫治我受傷的心靈,需要主耶穌賜力量才能走過這個耗竭,經驗天主更深的愛,感謝主耶穌,讚美主耶穌。在這次的工作坊,靜山的甘國棟神父也陪著我們一起上課,更在課堂中適時的說個笑話或做分享,謝謝甘神父的陪伴。走出靜山,有種如釋重負,重見光明的感覺,期待明年有更多人一起參與這一場靜山盛宴,共享主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