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Our community h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history in Dallas. What began as five or six families coming together to study the Bible and pray together, quickly became a community that regularly gathered at nearby churches for Masses and meetings. As the numbers grew,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Diocese of Dallas help establish a permanent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n 1990. In 1992, we put our money together and purchased a small office building in Richardson, Texas. By the end of 1993, we had renovated it to become our sanctuary and activity hall. With the guidance of priests seconded from Taiw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Holy Spirit, our small community grew stronger in numbers and in faith.

飛向藍天-青少年情緒管理與性教育(四)


李翠婷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之本源為自己的渴 望所造的兒女。他們透過你來到世上,但其源頭卻非從你而 來。他們雖然與你同在、同住,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 們你的愛,卻無法給他們你的思維,因為他們自有自己的思 想。你可以供給他們一個住所,卻無法供給他們的靈魂永恒 的居所,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你無法前 去看望,在夢中也到達不了。你或許可以努力學像他們,但 不要渴望他們和你一樣。因為生命往前行卻不回頭,也不在 昨日稍留片刻」。

這是詩人紀伯倫(Kahil Gibran)在詩集<先知>當中寫給 父母們的話。身為父母的你有何感受呢?我們都愛自己的孩 子,但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力」而非「阻 力」呢?身為青少年,日子過得並不輕鬆,身心的劇烈變化 加上外來的諸多壓力,他們的處境比我們成人所想像的遠為 困難。我們如何做好青少年的父母,能夠尊重地傳達對子女 的關愛、幫助而不干涉、保護而不控制、指導而不說教,真 是難!青少年與父母在對人生的看法上往往方向並不一致, 但是親子之間必然有一交會處能容得下我們彼此交談,互相 學習,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境之下仍可傳達相互之間深深的敬 意和愛意。

今日的親子懇談團體照例是由心理諮商師張宏秀博士和 鄭文欣小姐協助,帶領我們這些求知若渴的家長們學習這個 日日與我們相處的「情緒」問題。透過學習情緒管理,將能 有助於我們開啟子女的心房,使他們也願讓我們一窺他們心 中的天地。然而若處理不當,孩子無法得到同理心時便會將 心門關上,寧把自己留在那孤獨的世界中,親子之間的隔膜 也就由此開始了。

張博士開門見山的告訴我們:其實面對孩子的情緒與壓 力,你並不能做什麼;身為父母的你只能準備好當他們需要 你的時候,可以有能力幫助他們。因此今天我們並不是在此 談論如何改變子女,相反的,而是父母如何改變自己。父母 要學習的有兩件事:(一)父母要與自己的情緒重新連結。 (二)學習「同理心」的技巧。張博士接著按分享與回饋的 方式,請父母們說出對情緒的定義和面對與孩子之間產生情 緒壓力時的作法。歸納大家的經驗後讓我覺得有許多是值得 父母們參考的。例如:有的父母會在壓力來時先閉嘴(以免 擴大事態)→走開(抽離情境)→祈禱(尋求精神力量的支 柱)→等待情緒穩定後再重新展開對話。若焦慮依然存在則 再度重覆同樣的模式,直到釐清真相,緊張關係解除為止。 也有的父母選擇避開面對面溝通方式,而改以email 或寫 note 的間接方式,不但自己能平靜的思考也能做比較理性、 深入的分析來傳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有時也利用清晨在床 上的時光與孩子溝通!此時雙方都會比平時心平氣和,也較 不具抗拒心。也有的父母面對壓力時能小心的處理親子關 係,避免侵犯孩子的心理疆界,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並且 因材施教。而對已經擁有信仰的家庭來說求告愛我們的天 父,凡事信靠主耶穌基督,不過度保護我們的孩子,即使孩 子會跌倒,也依然有主的慈愛在其中,祂能使我們的孩子在 錯誤中學到自己的人生功課,變得更強壯。因此,教導我們 的孩子誠懇的走在神的道路上學習屬神的品格,便是人生路 上最好的保證。

張博士回饋給父母們的則有:首先我們必須認識情緒, 它是舉凡所有生物在受到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反應,它關係 到我們的生存力。因此情緒是一種能量,情緒的本身雖有破 壞力,但它也具有爆發力為人帶來智慧、創意、生命力。因 此讓情緒合理的運作使其不致破壞人、我的關係是一件重要 的課題。至於在面對情緒壓力時要能區別「反應」與「回 應」。「回應」是經過思考而做出的反應;而「反應」只是 按照本能直接的反射。因此能透過文字或祈禱不對情緒直接 反應,而等情緒穩定後再進行回應是很不錯的方式。而當父 母們與孩子之間有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情況時,則要考慮是 否信任的問題,這是親子溝通很重要的基石,如果缺少了這 一層關係,無論父母說得多麼有道理,也將無法對孩子產生 作用。孩子必須覺得能自在說出與父母不同的想法,而且覺 得你沒有預設立場,真正在聆聽他們的說話時才能進行溝 通。當父母覺得孩子「卡」在某一情緒當中時,我們得注意 真正「卡」住的人是父母而不是子女,父母必須反求於己, 了解自己是親子關係中的引領者,舊的方式不管用時必須尋 找新的資源,亦即那對孩子有益,能產生效果的方法。當我 們無法改變孩子的時候,告訴孩子你的害怕,亦能有助於孩 子了解自己的行為,進而做出改變。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因 為這會把焦點放在行為的表相,必須找出行為背後的真正本 質,這時當然就要懂得運用「同理心」的談話技巧了。

張博士要家長們能先做到與自己的情緒意識連結,能覺 察自己的情緒,並能明確的使用「字/語言」來表達,例如: 煩惱、沮喪、無助………。因為當一個人無法與內在情緒連 結時,往往也無法解決任何外在的問題,唯有能覺察自身的 情緒才能找出其根源,對這與我們原有信念產生的刺激作出 詮釋,也才能進而疏導、轉化情緒。接著張博士又透過「角 色扮演」讓大家領會何為「同理心」的對話,鄭文欣小姐也 提供了關於培養同理心的詳細資料。特別要強調的是「同理 心」不等於「同情心」,亦即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情況和心態 去同情他人。只要能「反映式的傾聽」亦即對別人的想法及 感覺以專心並且尊重的方式傾聽、接受;以及讓對方知道他/ 她的想法是被了解及被尊重的。這開始的第一步做對了,接 下來才能進入「解決問題」的核心議題。

在上了這堂課後,我真覺得獲益良多,回家也立即「現 學現賣」,發現效果真好。現在我對於和孩子對話的遣詞用 句也更敏銳了,將同理心的傾聽原則記在腦海,不隨意妄加 論斷或以自己的經驗去詮釋孩子的感受,真的能找到那交會 之處,達到互相理解及關懷的效果,在感情上也更融洽。多 一層同理心,我發現彼此更願敞開心門,信任對方,並把自 己開放給對方、接納對方的想法重新找到平衡的觀點。

感謝天主造了我們,賜給我們情緒,也同時賜給我們活潑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