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Our community h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history in Dallas. What began as five or six families coming together to study the Bible and pray together, quickly became a community that regularly gathered at nearby churches for Masses and meetings. As the numbers grew,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Diocese of Dallas help establish a permanent Chinese Catholic community in 1990. In 1992, we put our money together and purchased a small office building in Richardson, Texas. By the end of 1993, we had renovated it to become our sanctuary and activity hall. With the guidance of priests seconded from Taiwan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Holy Spirit, our small community grew stronger in numbers and in faith.

馬祖天主堂之旅

周瓊華

 



九月初,美卿知道陳兆望神父和我十月份都在台灣,便提議一起去馬祖遊玩,主要原因是陳神父三十多年前,冒著砲彈的危險在馬祖的南竿蓋了一座天主堂,迄今還未再回去看看,我們興緻高昂的企盼著這個旅遊。然而時間近了,卻百般找不到美卿,終於知道她出了一個小車禍,左手韌帶斷掉了,動了一個手術,成了獨臂女郎,無法出遊。陳神父的堂弟陳濟善先生不但接手安排馬祖的旅遊,且頂替了美卿的位置。我有幸和兩位能說福州話的長者同遊行政區劃為福建省連江縣,以福州話為主要方言的馬祖。

由於歷史際遇的巧合,多年來馬祖蒙著一層神秘的厚面紗。直到1992 年戰地政務解除,1999 年行政院將馬祖核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後,它終於有機會在世人面前展現其特殊的「人為」風貌—戰地風情及植樹綠化的島嶼。

據說馬祖之名是從媽祖而來。位於台灣海峽西北西方,四面環海由許多島嶼所組成,包括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亮島、高登、大坵、小坵還有許多無人島嶼,形成東西窄、南北狹長之地形。其中以南竿為第一大島,為馬祖的政經文教中心。座落於馬港海濱的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是馬袓地區的信仰中心。相傳媽袓是宋建隆元年3 月23 日生,福建莆田湄洲東螺村漁民林愿的第六女,本名默娘,8歲能讀書,焚香拜佛,13歲時遇見一位道人,接受了他傳授的銅符秘訣,16歲時泅水救父,因此極有孝名,後來又常顯靈救人於水患中,或驅邪除惡,極受鄉民愛戴。宋、元、明各朝封她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尊稱,供奉媽袓的廟,也因此命名為「天后宮」。而馬袓港據傳是媽袓負父屍出的地方,因此於海濱立廟紀念。馬港的天后宮建於清末,據傳媽袓的肉身就葬在此廟的供桌下,歷年來迭經翻修,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善男信女頂禮膜拜,全年香火鼎盛。我們去的週末巧逢「媽袓昇天節」,因而見到排演節目的熱鬧場面,這是我們此行住在南竿島東面的牛角聚落民宿的主要原因。

下了飛機卸下行囊,我們立即穿越南竿島去西面的馬港,馬祖南竿天主堂與馬港街市及著名的「天后宮」均在徒步範圍內。我們與黃修女碰面。在簡短交談後,她意外的、驚喜的知道這位在電話中要求她暫不要返台避靜,等他來到後再走的陳神父,竟然是當年馬祖天主堂的建堂神父!她即刻進屋,拿出建堂三十週年紀念刊,指出冊中兆望神父的大頭照及約略提到的建堂,沒人知道建堂神父此後的去向。在一旁的我,暗暗慶幸陳神父隨身帶著他當年在馬祖拍的黑白照,可以「驗明証身」;同時黃修女溢於言表的喜樂深深地感染我。當我們參觀教堂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時,好奇的修女和我不斷的問神父「這是原有的?還是後來加蓋的?」似乎想把過去數十年的歷史拼圖,拼湊出一個較完整的畫面。

 
八O 年代馬祖位在前線戰火區,炮火不斷。建堂地點的選擇是因該處位於砲彈打不到的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箕袋型澳口聚落處––馬祖村。1971年9月9日完工的天主堂是由陳兆望神父與當地駐軍協建下完成的。建堂計畫涵括聖堂、孤兒院、診所及修女/神父宿舍和緊鄰的金門地方法院連江庭;日後又增建寶血幼稚園。教堂的裏外設計讓我再度讚嘆陳神父的新穎、自由及開放。其外型是白色(扇紙∕布)鑲紅邊(扇架)的扇狀,白色屋頂上的聖家和樂圖色彩已失,仍有痕跡可尋。教堂的內部色彩鮮豔搶眼,祭壇後的牆是藍天與艷陽的組合,耶穌苦像即掛在太陽之上的藍天;沿牆兩側的玻璃窗從頂到地光線充裕,兩道鮮紅色的窗櫺也是從上到下,我猜那是象徵著耶穌基督為我們灑下的寶血。通間是水磨石子地;祭台上有隻崁入在地的展翅鴿子飛向大廳,而大廳地上則有一道道光芒四射的設計,之上列著排排的跪凳。整間教堂除祭壇外都是鮮黃色,代表著基督之光照透每一位教友。在物資匱乏的時代,用數種簡單的顏色來表達出如此深度的信仰核心,可見這是被天主降福的工程與工作。


在軍管戒嚴的前線海島,物資貧乏,醫療匱缺,地方政府功能未臻健全時,教會人士對當地居民的基本需求發揮了愛人助人的極致。數任長期駐在孤島的中、外修女們以基督的名默默的奉獻自己的青春,在眾人不願去的「金馬獎」地方,提供醫療、教育、照顧的服務。自從馬祖的定位更改後,不但駐軍大量減少,大多數居民也都外移到生活品質較高的台灣,使得馬祖—無論是南竿或是北竿—街市 格外冷清。以聖堂附近為例,對門的電影院已改變成軍人招待所,金門地方法院連江庭也已搬離而成空屋,佔地不小的寶血幼稚園因公立幼稚園的存在失去招生的魅力而關閉,孤兒院已成為行政院海巡署連江查輯隊的基地,簡單的診所也被馬祖南竿醫院所取代,老舊斑剝的天主堂是唯一仍保有初始目的的。雖然我感傷教會事業在此「蕭條」,但從政治、社會的角度來看,卻是可喜的,是整個大環境的成長及步向健全的指標。

我因為編「兆望神父的翦影」退休專輯而知道馬祖天主堂的興建計畫,也因為與神父同遊馬祖,見到此計畫功成名就而退隱。在此始與終之間,我聽說了初期的美籍修女Stella Smith 在南竿行醫;也聽說之後曾在天主教堂服務二十五年,被馬祖人暱稱為「姆姆」,在林保寶的「愛者—石仁愛修女在馬祖」一書中被譽為「姆姆,馬祖最美的風景」的比利時籍仁者——石仁愛修女愛的典範。這五、六年來聖家獻女傳教會的修女,自石修女因病老返鄉後,接手天主堂的工作迄今。

馬祖天主堂目前只有十來位教友。住在金門的越南籍神父每個月會來此作一次彌撒。我們在南竿的三天都由陳神父主持彌撒,並且接受聖家會黃斌瓊修女的熱誠招待。這座歷經三十餘年風吹雨打,陪伴馬祖蛻變的扇型教堂,正在籌款做必要的整修工程,預估需要台幣四十萬元左右。據說當地教友沒有做金錢奉獻的習慣,偶有外地教友來此朝拜天主時會有些奉獻,故其經費來源要靠各方善心人士捐贈。我有幸翻閱了捐款簿 (事實上報紙與網頁上均有報導),看到不同宗教信仰的當地人士慷慨捐贈,這是對過去數十年來天主僕人在此無私奉獻的肯定。

如果你願意捐助馬祖天主堂的修復工程,一切款項均會紀錄在捐款簿中,並有主教府發的收據為憑。

捐款請寄:
馬祖南竿鄉馬祖村101 號 (209) 黃斌瓊修女收 0836-22103
或 郵政劃撥帳號:10647145,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北教區,
並請註明「為馬祖天主堂整修」 2007/11/21

本文照片提供:周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