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year

宗教與文化如同血與水,在人生當中是不可分的。這幾年來不僅是華人有許多宗教組織的建立,其他的各個少數族裔也不例外,都有以他們的母語為主的組織和宗教活動。雖然當代來自東方的北美第三波移民,人數大受限制,沒有像十九世紀來自歐洲的那麼多,但是相同的,東方人也把自己的信仰帶來了。即使基督宗教本來是歐洲人傳去的,現在卻難於脫離東方的母語。那些在城中區的老教堂,當年也都是各種歐洲族裔所蓋的,也曾經用他們自己的母語宣道和祭祀。語言是表達人們對真理之領會的工具。它必須能直接的,令人滿意的,傳達內心深處的感受。

主編的話

史雅潔


王念祖的「我父、我父、我父」,他從一個小男孩與父親沉默害怕的關係到自己身為人父,角色轉換讓他更能體會更大的天主的愛就在我們身旁。此文細緻描繪出一個軍人父親對兒子隱藏的愛。同時也讓我想起很少與我們子女溝通的軍人父親,當我20歲生日那天,愛玩的我冒著被警察抓的危險與友人辦了個七、八十人的舞會,當晚12點多,友人告知我父親來找我,他問我為何舞會還未結束,我解釋因大家都沒有回去的意思,可能會玩到清晨,他只點點頭,年邁的背影在黑暗中漸消失。每當思念父親,即憶起他那寒冬走長路回家的背影,不禁落淚。

「我的大哥」陳一德姊妹坦承與大哥關係惡化多時,但最近大哥不幸由體檢得到敗血症而導致洗腎。她寫出此事對她心靈上的轉折。「歌薩家的故事」是一對西裔夫婦,他們於2002年親自到中國湖南領養心愛女兒,且用心為她找到中文學校,日後母親克服萬難參與學習中文之經過,很是感人。

Eric Tseng 這位年輕人在「我所認知的天堂」體認到從舒適及享樂的物質世界中並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及快樂,只有在為愛犧牲奉獻進而學習成長的精神世界中,所得到之滿足才是持久的。這正是彭神父在此期神師的話裡,提醒我們,也是宗徒們重覆救主耶穌的話即「施與比領受更為有福。」以下三篇是教堂內三位義工秉著犧牲服務的精神說出他們的職責與心聲。在行政組下服務的陸翔美這篇「謝謝,祢/你先愛了我」,RCIA(慕道班)王靜玲「天主教福傳-衝、衝、衝」及黃秀芬姐妹「簡介聖母軍」,這些都是極好的文章。

期許的「朝聖省思-加納奇蹟」其中一段敘述林神父要大家在加納聖堂內重發婚姻誓願,文貞本要期許捉刀代寫,但未能如願,作者描述得非常有趣,並大膽公布他本人的誓言。下一篇「七七七的驚喜」則是一個朋友,因一首詩詞歌賦的誓言打動她的心,在短短2個月零10天的日子就步上紅毯。當然其中與礁溪聖母山朝聖有關,文章雖短,但意義非凡,天造之緣,可說是讀者非看不可的一段「奇蹟」。

周瓊華的「齋戒」與陳慶鴻弟兄的「陪伴耶穌(一)─為忙碌的人」都是四旬期中特別有意義的文章,我們應以此兩篇文章警惕自己。

 

林雪霞姊妹從台灣寄來「我參加了耗竭危機與靈性工作坊」一文。讀後才知耗竭是Burn Out的意思,無力感從何而來?有沒有方法應對?張宏秀博士帶領大家理性深入探討,本文對我們現實生活很有幫助。

在此特別感謝大傳組各位同仁,特別是楊治財姊妹常常為本刊物祈禱,朱嘉玲姊妹每期有大堆稿子要校對,她的視力可真要一等一的好。徐偉弟兄在每日長時間的上班工作外,還能擔任排版的吃重工作,真令人感動!另外更謝謝楊漪婷姊妹幫助翻譯,最後也感謝天主給我這次做主編的經驗,讓我在做人處事上更有心得。